当前市面上对 DApp 的粗略定义就是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 App ,不过这里要给出本书对 DApp 的精确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为何 DApp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以及为何真正的 DApp 落地尚需时日。这节的内容也可以体现出本书中对区块链的适用场景的看法,是跟很多其他区块链项目有差异的。

什么是 DApp ?

我对 DApp 的定义是:DApp 是没有平台方的平台。

首先一个判断是:未来的一切领域都会形成全球化的大平台。我自己那天走在一个旅游城市的大街上,看到有卖拉面的,有卖海鲜的,但是为何游客们还是要去肯德基吃饭呢?因为目前各个行业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实在是对服务质量很难有一个基本的预期。中心化的平台方,例如肯德基总部,也可能是 evil 的,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统一标准,或者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就是贯彻 protocol 。protocol 的统一最大的意义不是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而是对既有经验的迅速传播。想想如果我是一个餐饮新兵,直接加盟肯德基,一下子就能继承多少经验!所以平台一定会大行其道,这是一个相信不少人都不会反对的一个朴素的对未来的判断。

但是问题来了,为啥当前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对推动平台其实没有百分百的热情呢?答案是谁都知道的,平台方是有可能作恶的。谷歌的口号是”不作恶“。未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不能作恶”的平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能作恶的平台方一定是完全由代码控制的。说到这里,我们想起了智能合约,想起了 DAO 这些概念。但是真正的要把目前淘宝公司的全部功能自动化的用代码执行,并不是只有一条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就可以的,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水平要上恐怕不止一个台阶才行,通过物联网和多方交叉验证去获得物理世界的事实,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去获得接近于人类员工的灵活性。到了孙正义所说的我的鞋都比我聪明的时代,DApp 就可以大规模落地了。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有这样的结论:一旦诞生, DApp 就很自然的会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即使是现在很不起眼的领域,例如朋友之间相约去小区附近打乒乓球,也都有可能用到一个或者几个全球化的平台。所以未来平台大兴是必然,而没有平台方的的平台,也就是 DApp 也必然大兴,因为要保证平台不作恶。

跟以太坊 DApp 的区别

本书中的 DApp 定义,会跟以太坊世界观中的 DApp 有明确的不同。

本书 DApp 只是需要基于 Web3.0 即可,不必基于智能合约。换句话说,凡是能够体现用户自持数据原则的 App 都可以认为是符合本书标准的 DApp ,智能合约并非必选项。实际上,以太坊 DApp 思路,很多 App 的业务逻辑都是在区块链上完成的,代码的执行过程也是受区块链去中心化见证的,我认为这个要求过于严格了,真正落地也有非常大的技术难度。本书的观点认为,App 本身可以采用传统 Web2.0 时代的手段开发,把业务逻辑实现到前端 JS 代码,或者后端 Web App 服务器代码中,而未必要运行在区块链上。整个过程只要保证用户数据的绝对安全和隐私,最终保证用户真正持有自己的数据,那么这个 App 就可以称为 DApp 。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实现数据自持,必须要实现用户自己控制的身份,而这个身份的实现,目前区块链是最可行的方案。所以,本书的 DApp 也大概率是不能离开区块链的。

DApp 的发展路径

DApp 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书认为,契机在于用户自持数据意识的觉醒。

DApp 的核心哲学是构建互联网上的独立自由的人,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最直接的一个代价是用户要持有自己的私钥。传统 App 中,如果我的密码丢失了,只需要让 App 背后的公司帮我重新设置一个新密码即可,私钥丢失了,想恢复就基本不可能了。但是,我想插一句,私钥未来也必须是可以恢复的。想象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证件都是相对容易恢复的,例如,我的一个产权证或者驾照如果丢失了,那么只需要持有自己的身份证去恢复一下即可,因为身份证是信任的基础。但是,如果身份证丢失了,要恢复理论上就会很难,但是也不应该不能恢复。需要去专门的机构,展示自己的生物信息和社交关系才能恢复。对于私钥,也是 Web3.0 体系中的身份证,是最终极的信任基础。万一私钥丢失了,应该是可以通过一种社交化恢复的方式,例如通过多个朋友的帮助,重新组装起私钥的,这个思想已经有人提过了,但是具体的基础设施还没有落地,所以这里咱们也不必深入细节去聊。总之,自己持有私钥,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但是成为自由人的好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可以摆脱大平台的控制。如果,你和我之间可以直接通信,那么就可以避免平台窃取数据,如果你我可以直接交易,那么就可以剔除中介费用,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效率。

社会的发展无非是利弊权衡的结果。当前,普通人是没有那么多珍贵的数据的。而人和人之间的电子化交易,也没有那么频繁和重要,所以大家会感觉,自持数据,太过麻烦,得不偿失。但是未来肯定不是这样的。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可以看到端倪。例如,大机构都会有自己的 IT 部门,没有机构会把全部数据交给另外一个机构去全权负责。大机构直接在网上进行的各种交易也都比较重大,所以机构更有意愿,去代码化交易合同,让交易更安全和更加自动化。同样的道理,未来每个人也都可能会建立某种形式的个人数据中心,完全的自持有自己的数据。到那时,Web3.0 的各项技术也都会更快的被大家接受。

总的来说,DApp 的发展是要循序渐进的,跟用户自持数据意识的觉醒很有关系。

总结

最后总结几句吧。就本书中的定义,DApp 的跟智能合约没有必然的绑定关系,实现了去人化去腐败化的平台,都是一个 DApp 。但是具体来看,依托于区块链的不被单一方把持的不可篡改数据,来构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并且把当前的 App 或者平台逐步的去中心化,是我理解的可行的发展路径。自持数据,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用户要自己安全的保存私钥,这个是非常有风险也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在用户的个人数据不足够多足够珍贵之前,大家切换到 DApp 的意愿是会比较低的。大规模的 DApp 落地,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尚需时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