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介绍身份系统的演化,看看人类为何会一步步的走向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这背后的都有哪些现实的驱动力。

原始去中心化身份

原始条件下,人类的身份系统是天然的去中心化的。

去中心化意味着身份认证不需要通过中心化的权威组织就能完成。例如,一个原始的村子里面,没有村委会这样的中心化组织,但是身份系统也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小明之所以是小明,是因为村子里面所有人都认识小明。每个人见到小明,凭借脑子中对小明音容笑貌等等生物信息的记忆,都可以确信这个人的确是小明,或者说是可以认证小明的身份。

但是这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去中心身份系统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小明出了村,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所以身份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中心化身份

随着社会协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陌生人之间的身份认证变得非常必要,于是基于权威组织的中心化身份系统变得非常普遍了。

提供身份的权威组织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农村居民去县城办理土地权益手续,可能用到村委会开具的身份证明,这里村委会就是权威身份组织。病人去外市进行异地医疗,可能需要本市的医院开具病人身份证明,这里的本市医院就是权威组织。全国范围内旅行,身份证是必须的,出国旅行则需要带上自己的护照。另外,同一个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我可以同时是某人的儿子,某村的村民,某国的公民。同时,身份的适用范围也有大有小,所以身份也需要有相当权威度的中心化组织去证明,例如,仅仅拿着村长开的身份证明出国是不行的,因为只有国家级别的组织才拥有国际上认可的权威。

到了数字时代,数字身份也都是由中心化组织控制的。一个用户的身份通常就是控制在某个互联公司手里,例如,微信,支付宝。中心化数字身份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控制我们身份的公司就能控制我们的数据。例如,你写了很多公众号文章,且不说这些文章是不是被微信存储,起码这些文章都必须跟你的微信账号绑定,才能证明是你的数据,一旦微信取消了你的账号,那么数据也都不容易证明是属于你的了。

信息时代的去中心化身份

Web3.0 时代,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数据的主人,而这个的前提是每个用户的身份都是不被任何单一组织控制的,于是”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去中心化的身份要满足特性是:身份不需要依赖于某个中心化组织。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首先是在数字空间复现原始去中心化身份系统,这也就是 Web Of Trust 技术了, Solid 项目目前使用的 WebID 技术属于这一类。第二种方式也就是区块链身份,例如 W3C 的 DID 。区块链身份的思路跟 WOT 身份很不一样,区块链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权威组织。用户可以去区块链上创建自己的身份,就跟我可以去微信注册一个自己的身份一样。区别在于,区块链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不被任何单一组织控制,所以没有人可以控制我的区块链身份,只有我自己可以。而微信上的身份是可以被微信官方修改的。

WOT 的身份跟区块链身份的信任来源也不一样。WOT 是一个信任网络,我有多相信你,或者赋予你多高的权限,取决于我对 WOT 网络上把你推荐给我的那几位朋友的信任度。而区块链身份就很不一样。每个陌生人都可以随意创建自己的身份,所以默认情况下,其他人,或者软件系统,对这个身份的初始信任度为零。打个比方,一个原始村落里面突然来了个谁也不认识的外乡人。那么我要怎么样才能相信这个陌生人,然后跟他进行各种合作呢?一种方式是通过这个身份绑定的资产,对应区块链身份就是看这个身份是不是绑定了数字货币。外乡人如果掏出钱,就可以在本村的市场上买菜了,一个浅层次的交易就达成了。于是就顺理成章的引入了增强信任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这个身份绑定的交易记录。如果外乡人在村里跟很多人交易了多次,每次信用都很好,那么本村人就会赋予他越来愈多的信任和权限,从而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了。对应区块链身份,如果这个身份相关的智能合约或者其他有价值的数据越多,那么这个身份的信任度也就越高了。注意,区块链保证了身份的拥有人自己也不能任意篡改自己的身份和相关的绑定数据,所以区块链身份系统才有了可信的基础。

所以说,信息时代的去中心化身份跟原始时代的去中心化身份的原理一致。但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是以光速在全球自由流通的,所以就避免了原始去中心身份的可扩展性问题。

总结

关于身份系统的演化,我们就聊到这里了。总结起来,最初的身份系统是原始的基于生物信息识别的去中心化信任,简单方便,但是有扩展性问题。中心化的身份,效率很高。但是到了信息时代,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每个人持有自己的数据。于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应运而生,既不存在扩展性问题,又可以让个人控制的自己的身份,并最终拿到自己数据的控制权。所以去中心化身份是 Web3.0 应有的身份系统。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