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秦皇岛马拉松协会的聚会,我和很多这边的大学生一起喝酒吃肉,终于,终于还是聊起了考研。人不伤心不激动,所以今天一早起来整理《小路弯弯》第七篇,聊一聊为何要为他人而读书,嗯,貌似很俗的一个论点,但是确实解决了我的几个最大的人生问题的。
周恩来先生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论,但是在和平的,国际化的今天,我完全 get 不到这里面的意义,sorry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跟我今天所说的正好相反,但是其实也不矛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玄妙不同,但凡结论都要加个如果。林语堂先生说,会读书的人自然会读书,所以我今天说说,也就是说说而已。不必太当真,follow your heart ,她早已知晓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下面开始说今天的“为他人读书”的观点到底解决了我哪几个大的人生选择难题。
还记得那是我第二次考研之后,到华北电力大学去复试,那也是阳光明媚的春天,到现在正好是10年了。我坐在操场边上,表哥打电话过来问我今年能不能上。我说,不太有把握,我还想考第三次。表哥当时就急了,你还是就业比较好吧。我气坏了,你自己是名校博士,为啥不支持我继续考呢,恨!我才不要次一等的人生!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是多么的 wrong ,但是也略微抱怨一下表哥,因为他欠我一篇文章,就像我现在所写的这些。
前面的几篇中我应该也已经提过了,考研是我人生抉择的一次最大败笔,尤其是连续考两次。但是我依然坚信,把人生带入歧途的不是无知,而是邪念。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没有表哥的指引,没有任何研究生学位具体价值的概念,良知也应该可以告诉我该何时克制何时收手的。我的邪念就是,我要拿学位,成为社会精英,这样我就可以很容易获得经济自由,做人上人了。可是如果我把天地良心放到第一位,就会这样想,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是哪里来的?来自社会来自他人。那么如果我学习的东西都是些狗屁书本理论,没有半点服务社会的实际价值,那么未来我根本就不会是一个精英,而是一个欠债不还的社会蛀虫。
2009年,我终于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硕士确实已经找不到好工作了,早我们两三年毕业的师兄依然能进重点大学,研究所,或者是政府机构任职,仍然是本科时候我们心目中的人上人,但是到今天又是七年过去了,这些人每天都在等待下一轮的减薪,真是所谓的天理人心,恶有恶报。
上学期间,最讨厌写作文。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写作。我有很多朋友毕业后终身不写作,这是明显的一个悲剧,这些人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高中的时候最讨厌写作文,是因为觉得恶心,无病呻吟呀,想吐。其实我从小就是个喜欢文字的人,我大概是那种随时可以向满屋子的人挑战谁能背诵更多古文的那种人,但是不变的是我还是越来越讨厌写作。而事实是 The better you write ,the better person you are ,写作对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是无比的重要的。我来说说我自己是如何转变态度的。
第一个契机是我从大一开始痴迷英语。最早学英语还是因为那种自我精英意识啦,想出国,想泡妞,想考高分,但是就业后发现英文沟通东西方两个世界,真的是可以切切实实服务到他人的,所以英文实力是对我职场提升最大的一个动力,当然这个是题外话了。转回来说,本科时候我只是被动学习英语而已(不像研究生期间我坚持三整年完全不用中文,全部用英文写作),但是我的视野打开了,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灿烂的人性,优秀的智慧之外,也有很大假大空的装逼成分。胡适说要全盘西化,鲁迅说建议年轻人不要读中国书,我不敢说赞同,但是我可以理解的。通过英文学习,我逐渐喜欢上了数据,逻辑这些东西,思维变得西方化了。本科毕业后,我用的更多的名字不是中文名了,而是 Peter 这个洋名字。
第二个契机,研一开始我真正热爱上了技术。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之道,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层面的东西,我从小怀有的也是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价值实现途径。所以也许没有本科时候的西化,研究生我遇见编程,也可能就会错过编程。所以我最早爱上写作是从技术写作开始的,最早就是用英文做自己的技术笔记,后来是去了外企每天跟同事用英文进行项目沟通。技术写作其实是非常简单和套路化的,但是却让我实打实的看到的写作的意义:你有一个好的 idea ,说的话要说一万遍,写下来就可以随时跟他人分享了。
所以,我爱上写作就是从我意识到,写作其实是为读者而写,是一个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于是,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写作技巧,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赋比兴,三段论,都开始在我眼前变成金光闪闪的工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觉得装逼无用。插一句,编程与我而言就是写作的一种,结构化的表达 idea 而已,idea 不怕小,关键要能切实的从一点一滴来服务他人。
昨天的几位同学跟我当年一样,考研都报了名校。我自己当年报考过的学校有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清华,还有上海交大,所以跟大家今天是一模一样的心态:要找到最好的个人发展的平台。圈子决定一切,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最好的平台是什么?当年的想法,当年其实就不对,今天时代变了就更加的不对了。
应试时代创造了我们这些竞争心态超强的学生,工业大组织时代有大量精英职位,强化的大家的竞争心态。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从小的心态就是要考第一,强大的竞争心态,导致我们很多人过去追逐那些能够让自己显得优秀的东西,比如高考和考研的成绩(或者纯粹的自己学科的深度,也一样被迷信了,其实互联网时代缺的是综合性能力)。觉得分高就是水平高,其实工业时代这种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大企业大系统的时代,考试就是选拔精英的手段。我们亲眼看到的是不管是中国的政府,还是美国的大企业,名校生盘踞几乎所有的高层职位。于是,学生迷恋高分,认为高分就是高水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工业时代的确有阶层的存在,优秀资源向名校生倾斜是确实存在的社会现状。但是在我研三毕业后,我发现确实211院校的硕士已经狗屁不是了,当考分变成了狗屁,名校也不代表水平了。原因很简单:时代不同了,世事变而行道异。
互联网时代,协作是主题,技术革命的目的就是消灭社会精英阶层。工业革命和一次世界大战,消灭了英国和欧陆的贵族阶层,这一波互联网浪潮压制了中国的人治思想推进了法治建设。十几年前,我表哥在河北省政府工作,看到的是各级领导大权在握,你如果也有亲戚在当时机关部门任职,肯定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其实权力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以前中科院一个研究员为何能调动那么多社会资源呢,原因也是信息流动不畅,全国人民也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政府也只能不得已的信赖那些科研院所。但是随着信息透明,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一日千里,大家都在法律的游戏规则下一块儿玩,科技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精英阶层被砸烂。我自己对最近五年的职场观察,名校的学位证已经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互联网时代是草根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招聘方的第一问题已经不是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而是你会什么,能否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后,互联网是最佳平台。去年冬天我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本科读的是哈佛,目前在斯坦福读人工智能的 master 学位。我跟他聊了晚上两个多小时,完全没有感觉平台方面我比他有任何的劣势。他说,我再也不要去东海岸了(哈佛所在的区域),很讨厌那里。Peter 也是感觉美国东海岸其实还没有北京开放和发达了,所以赞同。然后我就问他:你还没毕业呢?为啥每天待在北京,不去硅谷呢(斯坦福大学校址)?他的回答是这样:现在斯坦福一般最优秀的教授都是这样上课,每一门课都会招一千多个学生,但是实际去教室上课的人也就十几个,因为大家都在自己家里或者宿舍里看视频(视频会放在 udacity/edx 这样的网站上,全球免费共享的)。那我问,那你期末考试会回去美国考吗?他说,不用啊,都是互联网考试,在北大就可以考啦。
如果你是最优秀的学者,那你肯定希望自己的知识被更多的人学习,对吧?所以,互联网上你可以找到最优秀的大师的。如果还是痴迷学位的同学,可以去申请考一个哈佛和斯坦福的在线学位呀,跟他们本校生教学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英文和写作。Peter 每天在 Youtube 听演讲,google 上学习,互联网让我打消了去美国定居的念头。
所以,Peter 推荐给大学生的成才大法:先要有软心态,就是服务他人,然后硬实力有三个最重要:英文能力,写作能力,第三个就是你自己专业的项目经历(更新:其实想想可能美工设计也算一个)。好,今天就扯这些了,谢谢!
欢迎所有朋友加我微信:happypeter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