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灵魂屠宰场


小路弯弯第六篇来啦!Peter 向来的思路就是批评和自我表扬相结合。那你要骂了:”Peter 你是不是觉得别人都傻X,就你自己牛X呢?“,其实不是啦,每当我接触到一个具体的人,都会发现人家身上的聪明伶俐,智慧决心,让我敬佩,甚至大部分人身上都有很强的吃苦精神让我感动。但是我确实觉得会有一些傻X的东西存在,前面几篇比较多的是炮轰一些恶心的传统,今天炮口瞄准: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层级分明的大组织,其实主要就是指传统公司。一次 Ted 演讲上,有人把大组织叫做“人类灵魂的屠宰场”,今天我就讲讲我自己在传统大组织上班的经历,证明一下此言非虚。最后,给出年轻人发展的一条更好的思路。

第一家公司的始乱终弃

还是说我09年获得的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故事吧。我总说我研究生三年是被人一直强奸的三年,充满了各种恶心和窝囊,以至于从那以后,Peter 再也不允许有领导骑在我头上拉屎。其实研究生院也是一个企业,而且像我们拿着背靠一个国有支柱型产业的院校,官僚风气会更明显一些,这个不说了,就从我2009年3月入职的公司说起。

在公司的前6个月是极度亢奋的。我们组一共六个人,队长韩国人,还有一个法国人,国际化的团队首先一个好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文化震撼,一起去吃饭,我可以给领导开门,领导也可以给我开门,不仅仅是我们队长,大老板也是这样。工作是 Linux 下的 Qt 开发,实际的产品,又能拿钱,又有社会意义,这个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是无比的激励。大厅里面一共四十人不到,二十多个是女生,好高兴。

问题在于公司当时是韩国的大企业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采用瀑布式开发的工作流程,对于今天连“敏捷开发”都已经被主流互联网企业抛弃的年代,瀑布式开发,即使对很多年轻的 IT 业内人,可能也是个陌生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工业流水线式的开发,强调分工,测试部门和我们开发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实质性的制约关系,其实我感觉就是敌对关系。公司里面每次有得罪人的决定,都是各个队长集体开会决定,不像研究生时候那样,导师一言堂。似乎一切民主了,但是管理还是严格的。我个人每天就嚷嚷着,软件开发是创造性劳动,不是工业流水线思维能搞定的。说实话,这个观点当时大部分人是不接受的,我自己也怀疑是我不是我自己脑子有问题,但是短短不到十年的现在,产业管理思路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我现在经常由衷的敬佩自己的先知先觉。

最后,我以离职来申明我的态度。离职前三天,我发邮件说:“测试团队的劳动成果,对我开发没有任何帮助”,把测试的美女们都得罪了。队长问我:“ You Just Want to do Whatever you want,right?”,我回答他说就是这么回事,把他的心也伤了。他是那种对朋友特别真诚的人,这个我无比感动,同时,他对企业和大组织有着信仰层面的忠贞,这个我认为是愚蠢的,企业组织只是社会的工具,一个个具体人才的最优成长才是社会最大的福祉。反正最后我们的友谊就是这么破灭的,他可能觉得我就是纯粹个人野心,没有任何职业操守。离职信我是这样写的:我喜欢公司的每一个人,但是我憎恨公司。

大企业病

搞管理学的人应该很熟悉这个词,大企业病。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要说的意思跟管理学上的是不是一回事,反正我就说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想法了,肯定也是有点参考价值。那年我在北京 Linux 用户组的聚会上,跟一个澳大利亚来的先生聊天,他跟我说的这个观点:说,当团队只有10个人的时候,每个人不但知道彼此都在干什么,而且知道彼此都怎么想,当团队到30人,每个人知道其他人都在干什么,但是不知道彼此怎么想,当团队到50人,每个人都不确定大家都在干什么,更别提怎么想了。

于是,我的理解就是,不知道就要有公司规范去约束,所以公司越大约束就越多,如果我说传统大企业里面一个员工有 70% 的时间用于沟通,30% 用于干实事,应该并不夸张。不要误解我,如果是真正有意义的沟通,花再多时间也值,传统公司的问在于写报告,写那种根本就不是为了沟通的,完全是便于审查的报告。我曾经入职过一家公司,管理者是微软多年的高级经理,他让我们写报告,我认为这个具有羞辱性,本身就是基于不信任,于是第二天就辞职了。不过,这也是多年前了,现在行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你觉得自己技术水平不是太烂,真的没有必要做这种“人在屋檐下,怎可不低头”的事情,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当代企业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向创作者倾斜。

规模巨大的小公司

Linux 业内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叫红帽,我一朋友曾经在里面供职。他说他们公司有个口号: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小公司。如果咱们去了解一下阿里或者 Google 的公司管理文化,会发现他们跟微软 IBM 海尔等等这些传统的大公司真的是不一样的。马云的口号是:因小而美,团队尽量分拆。Google 的创始人有句话:不要经理,让工程师自己做主。当然,大公司里面情况是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大家关注一下微软,IBM,甲骨文,这些传统 IT 公司的市值,然后在去看看最近几年张瑞敏对海尔的互联网改革,这个趋势应该是明显的:个人崛起的时代到了!一切都会来个底朝天的变化。

个人的崛起,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反对大公司可以,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协作也要找到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才可以。微博是我自己感觉到的第一个重磅炸弹,博客更早,但是虽然在国外影响大,但是国内博客感觉没有引发大动静,看看徐静蕾,看看潘石屹。微博是真正震动了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崛起,潘石屹原来写博客,远没有后来微博上影响力那么大。另外,群众监督腐败,微博也成了最有力工具。在墙外,twitter 发展的也挺好,举个跟我自己比较贴近的例子,有个年轻的开发者叫 Wes Bos ,他喜欢录制教学视频,因为他在 twitter 上有大量的粉丝,所以2015年,我看他卖视频的收入至少是几十万美元。当然,Wes Bos 的成功也多少借力于 youtube ,因为 youtube 上可以发布高清的视频,所以免费的技术视频就可以在 youtube 上很好的传播,增加了 Wes 的人气。墙内的 youku 在这个方面就不给力,因为不能高清,广告时间也太长,我自己感觉如果有高清,我自己 2015 年的收入水平还能有大幅度的提升的。但是 youku 上的像《罗辑思维》这样的很多节目也是非常棒的,还有互动直播等各种形式,使得草根成名有了可能。从经济收益方面,直接帮助我最大的是微信,我去年一大半的收入都是通过微信,微信目前仍处于爆炸期,相信连马云都感觉到虎躯一震了。

年轻人的出路

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现在是公司加员工,未来是平台加个人。传统大组织时代,位置更重要,个人崛起时代,才华更重要。我不想过分的炮轰大公司,鼓吹创业型小公司,实际中发现很多摩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真的是创新力爆棚。不过,就我自己的感觉来看,全中国到今天依然还是有一大半公司是观念很传统的,有一些不仅仅是大工业思维了,甚至还有封建残余在里面,所以如果年轻的人遇到这样的大公司,请跟他们说一句:Fuck you,大爷不干了。找不到摩登大公司的职位,就找个创业公司,全力瞄准个人才华培养是最聪明的。


欢迎所有朋友加我微信:happypeter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