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写作和绘画

Peter 从事技术写作有几年了,总是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技术文章到底区别于官方文档的价值在哪里?官方文档的特点是精准详细,但是术语多难看懂,而技术文章要做到的就是跟讲故事一样,让听众一遍就懂,轻松快速的学会知识。本文的主体内容就是我自己的技术写作的一些心法,跟绘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为二者都是表达的艺术。

要有灵魂

我反对技术文章就是干货的堆叠,我认为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中心,就像一幅绘画作品要有灵魂。但是不是说有中心了,就有灵魂了。技术文章的起笔前,一定是我自己读了很多资料,顿悟了一个点,这样才有了可分享的价值。如果没有顿悟,我就不写文章,随便记下几行笔记就完了,如果顿悟了多个点,那就写多篇文章,不写到一篇中。那具体怎么执行呢?

首先就是要选定角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一个技术其实是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聊的,如果面面俱到就是文档,不是文章了。哪个角度能让读者去把握这个知识点的最关键思想,就非常体现一个作者的品味和见识,也是技术写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像画一幅人像,首先需要要让模特摆一个最美的角度。文章一旦选定角度就要全文贯彻下来,不然内容就写散了,读者就容易迷惑。

角度有了,还要选择焦点。一个技术的知识点肯定很多,也要有取舍的去讲。要选出最能支撑起灵魂的几个点来展开文章的内容。同时,我想强调的是,焦点部分当然要仔细描绘,但是其他局部细节越简略越好,原则是离焦点越远的内容越简略。就像你去绘画,重点是要描绘一个人的忧郁的眼神,那么离眼睛越远的部分越简略越好。如果这幅作品中你发现这个人头发也很漂亮,然后就细致的画了头发,那就喧宾夺主,整个画面看起来会很俗气。

总之,文章和绘画一样就是要有灵魂,角度选择越正确,文章价值就越大,而所有焦点的选择都是服务灵魂的,所有细节的展开都要围绕焦点。偏离主题的内容越多,读者就会越走神,越难把握作者的意思。

着力烘托

所以说不必要的细节越少越好,但是对于重点内容就刚好相反,一定要讲透彻。是阴影让物体变得更立体,所以重点的突出,离不开合理的烘托。

如果是写一本书,那么每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为了烘托这一章的灵魂和中心。每一章的标题,都要烘托这本书的灵魂。到一篇文章内部,内容的展开当然是要烘托本文的中心。一般一篇文章我会拆分成几个小知识点来讲解,每个知识点尽量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个二级标题。每个二级标题内部,要提出几个言之有物的论点或者概念,这个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要有线条。如果我找不到明确的线条,说明我对这个话题根本没有理解,任何概念如果不能用一句话说的很清楚,就证明我还需要继续查资料,继续理解。

线条有了,下一步就是要渲染。可以用类比来让晦涩的概念变得好懂,例如用一棵树来类比文件系统结构。可以举例子让概念变得生动,比如说某某项目中就用到了这个知识点。也可以指出常见的理解误区,来限定一下概念的范围。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定义概念过程中的引出的其他生僻概念再做出适当的解释,保证读者能跟上的思路。这个地方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讲的太少读者不理解,讲的太多心就会跑题。我自己的做法是,拓展性的知识点一定要略讲,保证正确就可以了,不必精确。

烘托,是官方文档上一般没有的技巧,但是也正是这些,让文章凸显出了高于文档的价值。根据信息论原理,冗余信息越多,传播效率就越高,因为传播过程中的抗噪能力高了。

感情充沛

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就是写作的时候是要有感情的。表达本身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所以感情因素就肯定不能忽视。如果作者不能做到真正在意读者,体会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就肯定写不出合格的文章。

简单点说就是要有服务心态,不是写自己想写的,而是要写让别人有收获的。文字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要让读者听懂。所以,我自己写完文章之后,会仔细的看看全篇的内容是不是能够形成一个一气呵成的故事,整个的结构如果能环环相扣就能很好的锁定读者的注意力。文字流淌的过程中也要用各种技巧达成理解上的通畅,比喻,排比,重复,转折,这些文学上的技巧其实都可以用一些,保证自己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增加带入感。所以我写文章的时候,会想象有一个好朋友坐在我身边听我讲这个技术,于是我会随时在意,自己有没有用最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有没有地方跳跃过于急促,有没有地方单位内容内的新概念过于密集,让读者即使能听懂,也会觉得非常急促和不舒服。

感情充沛,人文关怀。引用逻辑思维的罗振宇的一句话: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总结

这篇中谈写作心法。最想表达给大家的中心是:技术文章也是文章,要有清晰的中心,要有明确的间架结构,也要有行文技巧。干货当然要干,但是不讲究表达技巧的文章,读者啃起来吃力,时间也就浪费了。我写写作技巧的文章还有一篇,大家搜《我的即兴写作技巧》就可以在简书上搜到那篇文章,主要讲操作步骤,跟本文互补。